厭倦了瓶瓶罐罐?在一片復古、回歸自然的風潮下,肥皂又悄悄的出現在浴室中,而且搖身一變,成為時尚與個人品味的象徵。

洗巴豆-2.jpg  
今日的肥皂以不同的造型、顏色及香味,逐步搶回了近2、30年來被洗面乳、沐浴乳等合成洗劑所攻佔的市場,任何人走過擺滿這些香皂的展示架,目光都很難不被吸引。 

傳說肥皂是在古羅馬動物祭祀時,獸脂經雨水沖刷混合草灰流入泰伯河而自然形成,西元前2800年古巴比倫人則以熱油混草灰自製肥皂 ,在16世紀才開始有肥皂的商業販售。 

肥皂歷史 源遠流長 
所謂肥皂,是混合動物性的牛油、羊油,或植物性的椰油、棕櫚油、橄欖油以及皂鹼而形成的清潔成分,必定為鹼性,多數做成塊狀。不過不論天然皂鹼或是合成洗劑,其實都可以做成塊狀或是液體狀。 

現有的合成洗劑,最早在1946年因海軍需而誕生,因傳統肥皂會形成皂垢,無法在含有鈣、鎂等礦物質的海水中清潔。合成洗劑最早用於清潔物品,在個人衛生使用上,崛起原因,一方面是因傳統肥皂的清潔力較強,對於勤於清潔的現代人常過於刺激,而額外添加油脂的肥皂又有洗不乾淨的感覺,更重要的是傳統肥皂的鹼性,在許多測試中都被發現對於皮膚溼疹者不利,此外維持皮表的弱酸性,有利於角質層正常代謝,可防止青春痘。
 
 
過度去油 易引起溼疹 
傳統肥皂的殺菌及除菌力較強,除垢去油力較佳,但同時也洗去皮膚的脂,引起溼疹惡化及改變皮膚酸鹼度。而合成洗劑可任意調節清潔力以及酸鹼度,又不沾手,似乎更符合個人要求。 

在歷史上,西元1~3世紀的羅馬人是最重清潔,遍布的羅馬澡堂就是最佳見證。18世紀後英國的清教徒更強調皮膚清潔是心靈純淨的一部分。細菌未被發現前,戰時就發現以肥皂清潔傷口可防止感染,因此醫療界也在推廣肥皂的使用。不過1979年,現代皮膚科學大師Frosch及Kligman提出肥皂刺激試驗,將8%濃度的肥皂 水做貼膚測試,進行刺激度排名後,興起了清潔觀念革命,自此徹底清潔的觀念逐漸為溫合洗淨取代,不過所謂的溫和也就是清潔力下降,換言之越溫和越洗不淨。 
 
溫和清潔 最恰當 
對多數的現代人,溫和的清潔是好的,即使不用清潔劑,如果沒有油垢,只用清水也是無妨。只有在有皮膚感染時,才建議配合殺菌劑使用。一份調查顯示每25名法國人中有一位幾乎不洗澡,而皮膚科醫師也教育溼疹或老年人只用清水洗澡。 


肥皂又回來了,而且似乎已全然脫去了傳統給人的刺激感。目前這股回歸肥皂的風潮,主要是由一些標榜環保、自然及植物配方的化妝品業者發動,網路則有不少合成洗劑致癌的不實謠言,使人對天然肥皂愈有好感。 


平心而論,合成洗劑因含水量高,須添加了防腐劑及其他抗氧化成分,的確比不上純天然肥皂本身就有的抗菌能力。但即使添加了植物精華或其他保溼成分,天然肥皂的鹼性對受損皮膚不利的事實也並無法改變。 


清潔在現代人心理的需求其實大於生理,洗後的感覺、特別是香味才是多數人選擇的焦點。不過就科學觀點而言,痤瘡患者還是建議用弱酸性合成洗劑,而油性健康肌膚者則不妨以肥皂清潔,至於溼疹、富貴手及皮膚乾糙患者雖然建議使用合成的低刺激性洗劑,不過清水其實也是不錯的選擇。 

(文/台大皮膚科主治醫師蔡呈芳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is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